close

只有五百多萬人口的芬蘭,卻擁有令人稱羨的教育及豐富的再生能源,當中的奧秘是甚麼?中華基金中學早前選拔了十名中二至中五的學生到芬蘭考察,同學在當地進行街頭訪問市民的回收習慣、到北極圈遊歷,及欣賞當地著名的綠色建築物,更走入芬蘭學校,體會他們的上課情況,透過實地訪問及實驗,推敲人們的成功之道。

學習團由校長及多位老師帶隊,領隊的生物科主任何迪信及資優教育組周建新解釋,因學校推動科研學習,故學生對可持續發展課題不陌生。今年創校15周年,校監全費資助了十名學生到芬蘭考察,學生出發前要對當地教育及可持續發展做資料搜集。「我們安排了學生用半天時間分組在芬蘭街頭做有關交通及回收習慣的訪問,並參觀了當地全自動化回收廠及高科技焚化爐,同學也抽取了當地水質及考察了植物物種多樣性。」周Sir強調,雖然芬蘭是小國寡民,然而國家卻擁有多樣化的再生能源,包括風力、地熱等,而當地的焚化爐技術已可以令到垃圾全然分解,冒出的煙完全沒有異味和毒性,並能釋放熱能供應市內電力,這些方面都可讓學生對照香港現況。

街訪回收習慣

擔任組長的中五黃皓欣和李柏希,笑謂到達當地已請教導遊芬蘭話,他們各領導同學在街頭就交通和環保主題做訪問,以便初步了解當地人的生活習慣。皓欣說:「未出發前已要不停搜集芬蘭的資料,預備每天行程要問的問題,並即日撰寫報告書,向校長老師匯報等。」

他們指芬蘭在1950年時如同北京有嚴重空氣污染,但因人們及早關注問題,故今天能在市中心公園見到地衣。行程中有兩天要進行生物多樣性考察,他們分別在北極圈考察植物及在芬蘭堡抽取水樣本化驗。「人們可自由在自然環境中遊逛,但水卻很乾淨,反映污染水平不因環境使用度高而增大,都令我們感覺到芬蘭人自律的一面。」

與自然零距離

他們曾到訪動物園和自然中心,並與家長閒談,同時發現當地家庭教育會把保育意識自然滲透。「芬蘭的環保政策有人性化一面,例如國家天然資源是全天候開放讓人去,很信任市民不會破壞。他們的小孩子習慣去自然教育中心玩,而郊區、雪地、森林等居民都可自由出入。當地人告訴我們,他們可任何時間踏足大自然、採摘那裏的蘑菇及草莓,故有父母親自教子女製作一把收割刀,在當造時與子女去收割農作物,這在香港是不可能的。香港的保育區很多限制,令自然和人有段距離。」

他們更到訪過當地的垃圾分類廠及焚化爐,見識到芬蘭已發展出全自動化的分解和分類科技,而居民日常已習慣仔細分類垃圾。「他們的住屋樓下不只擺放三色回收箱,更有收集廚餘與卡板等回收箱,車站內有專門回收紙張和報紙的箱子,分得很仔細。小孩子也要自小跟父母實踐。」

 

教學輕鬆互動

芬蘭教育舉世聞名,同學仔又可有體會?柏希謂訪問了當地中學生,發現他們的日常生活和自己很不同。「睡眠對香港學生來說十分奢侈,但芬蘭學生功課少,他們能十點上床,故有充足的休息,上課時人人精神奕奕。我更留意到老師會讓同學當小老師教其他同學,藉這類活動,學生不僅學習,還能互動。他們的課室很有趣,例如學生可即興運用教室內的實驗室做實驗,而教室內放置了許多模型、課外書籍,還有一個魚缸,供他們學習。大概在這環境之下受薰陶的孩子,有更多自由和創意,造就了芬蘭教育的成功。」

中三的王卓熙同樣對芬蘭的教育印象深刻,他謂見到芬蘭學生愛發問,並在小學階段重視科普教育。「芬蘭一至七歲的孩子很普遍是在家教育,他們小學已設立科學課。聽當地人分享,全國最優秀的1%人士才有資格做老師,故我們上課時感到學生很尊重和信任老師的講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glingt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